定場賀老今何在,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上片,懷古傷今,嘲諷“俗耳”者們對傳統(tǒng)樂曲的低級欣賞水平?!岸▓鲑R老今何在。”以發(fā)問的句式,感嘆為群眾喜聞樂聽的圈場樂聲到哪里去了?高級的琵琶演奏師賀老而今安在哉?“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進一步寫傳統(tǒng)的高雅“舊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這些所謂的“新聲”而今成為“怨聲”了。“今何在”寫今非昔比,“幾度”寫改“新聲”沒有限度,“舊聲闌”寫傳統(tǒng)樂曲衰落的命運?!八锥恢笔?,不須彈”,“俗耳”者們占領了當時的樂壇,“繁手”亂撥,談不上用什么演奏場了?!爸恢薄ⅰ安豁殹?,無情地嘲笑了傳統(tǒng)樂風日下,到了“無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棄怨轉(zhuǎn)贊,以古論今,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樂曲是會永存的?!皵嘞以噯栒l能曉,七歲文姬小”,從辨聲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進深一層,從欣賞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還有老如開元遺老?!霸噯枴?,實是不須問,知音者們誰都能曉,“試教”,實是不須教,高手一彈必然發(fā)出“輥雷”之聲?!伴_元遺老”是傳統(tǒng)樂曲的繼承者和傳授者,是民族極為寶貴的社會財富?!芭f聲”竟能使他們感動得“熱淚縱橫”,會為民族的傳世經(jīng)典樂曲而自豪。
全詞,名寫琵琶,實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聲”,肯定了“賀老”、“文姬”、“開元遺老”的“舊聲”,是借以對變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評判?!皫锥取薄胺笔帧钡男路ǜ母?,導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國方略也一并“闌”敗衰落,“賀老”、“文姬”、“開元遺老”式的蘇軾們“怨聲”載道?如若有此寓意,對弘揚傳統(tǒng)治國之策不無借鑒意義,但一味反對變法則是不可取的,這也反映了蘇軾思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