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即使在封建時代的帝王之家也可得到有力的佐證,在中國古代帝王賢后中以東漢陰麗華、明朝馬皇后、唐朝長孫皇后及清朝富察皇后皆為帝王之妻的楷模,在歷朝后宮多見傾
中國古代四位賢淑皇后的詩文(0篇)
俗語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即使在封建時代的帝王之家也可得到有力的佐證,在中國古代帝王賢后中以東漢陰麗華、明朝馬皇后、唐朝長孫皇后及清朝富察皇后皆為帝王之妻的楷模,在歷朝后宮多見傾軋、穢行的情況下,這樣的賢內(nèi)助也讓我們看到歷史的一點鮮亮的色彩!
1、東漢陰皇后 陰皇后 陰麗華(4年-64年 ), 南陽 新野 人,傳為管仲之后, 劉秀 結(jié)發(fā)妻, 建武 十七年(41年)被立為皇后。陰麗華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皇后。她出生于南陽新野,是當?shù)赜忻拿廊藘骸T谀详?,陰家先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yī)術(shù)傳名于世,后來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后便以“陰”為姓名。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在南陽新野為生。 年輕的劉秀對陰麗華一見鐘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這一理想在當時看來是不著邊際的空想,簡直是天方夜譚。有人就說:“劉秀窮得買不起鏡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當時漢代已經(jīng)歷了12帝,總計213年,帝裔子孫眾多,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jīng)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摧殘,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xiāng)里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遠比不上陰家。劉秀雖然熟知陰麗華貌美,想娶陰麗華為妻,但真正能把她娶過來作為自己的妻子,還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當時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劉秀稱帝的第二年,議立皇后。有一個陰氏,又有個郭氏,于是在冊立皇后的問題上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是立郭氏為后呢,還是立陰麗華為后。一邊是郭氏——與劉秀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在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恩愛有加,并已身懷六甲,這時只得了一個貴人的稱號,顯然地位很低;一邊是陰麗華——這個劉秀夢寐以求,終于如愿以償?shù)慕Y(jié)發(fā)妻子。劉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給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將她迎來洛陽。不料陰麗華卻說:“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jīng)生子。”堅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為后,封陰麗華為貴人。 陰麗華的謙德與她的家風(fēng)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zhàn)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然而卻受到陰識的謝絕,他說;“天下初定,將帥有功的多,臣托屬外戚的關(guān)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過了兩年,陰麗華隨侍光武帝征討彭寵,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來的漢明帝。陰麗華的另一個兄弟陰興當時為黃門侍郎,指揮武騎,隨軍征伐,算是劉秀的貼身侍衛(wèi)長,每次出入,都拿一個小蓋傘為劉秀遮風(fēng)蔽雨。建武九年,劉秀升遷他為侍中,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印綬已經(jīng)準備妥當,陰興卻堅決辭讓:“臣未有先登臨陷之功,而一家數(shù)人并蒙爵賞,轉(zhuǎn)令天下失望,誠所不愿。”事后,陰麗華私下問兄弟為什么要那樣說,遭到陰興的反唇相譏:“貴人不讀書嗎!亢龍有悔,盛極則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耳!” 在稱帝后的十年之中,劉秀恩威并濟,終于使天下歸心,成就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轉(zhuǎn)而偃武修文。休養(yǎng)吏民,保全勛臣,崇尚義節(jié),陰麗華也陸續(xù)生養(yǎng)了五名子女,終于在建武十七年,劉秀廢掉郭皇后,冊立陰麗華為皇后。劉秀親自草擬詔書,說明廢郭皇后,立陰麗華的道理,“皇后郭氏,懷執(zhí)怨懟,數(shù)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xùn)長異室,宮幃之內(nèi),若見鷹鹯,既無關(guān)睢之德,而有呂霍之風(fēng),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jié),繳上皇后印緩。陰貴人鄉(xiāng)里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后位,長久恭謹廉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劉秀對陰麗華長久的歉疚,終于得到補償?shù)臋C會。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后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滿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天下都稱她為賢后。 劉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將,講論經(jīng)書的道理,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更闌夜深?;侍右淮卫脛⑿阈菹⒌臅r間加以勸說:“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yǎng)生之福,愿頤養(yǎng)精神,優(yōu)游自寧。”劉秀微笑說道;“我自樂此不疲!”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fēng),相夫教子,主理后宮,不曾干預(yù)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 秀無后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xiàn)了與“文景之治”并稱的“光武中興”時代。劉秀死后,陰麗華的兒子即位,就是漢明帝,尊陰麗華為皇太后,又過了七年,陰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实鄣幕橐?,鮮有幸福圓滿的結(jié)果,而劉秀、陰麗華卻和諧得令人羨慕,這固然是由于劉秀的寬仁厚德,惜念舊情,而陰麗華的貌美德高與安分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2、唐朝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600—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wèi)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后,被立為皇后。長孫皇后生性節(jié)儉,母儀天下。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在后宮立政殿去世,年僅36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長孫皇后是隋朝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李世民少年有為,文武雙全,二十一歲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使李淵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zé)節(jié)制關(guān)東兵馬,數(shù)年之內(nèi),李世民就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jù)勢力,完成了大唐統(tǒng)一大業(yè);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戰(zhàn)南北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隨著丈夫四處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戰(zhàn)事之余能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從而使他在作戰(zhàn)中更加精神抖擻,所向無敵。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漲船高,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應(yīng)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的預(yù)言。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并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diào)節(jié)他的生活起居,象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后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guī)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宮很少出現(xiàn)爭風(fēng)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jié);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yù)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yīng)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yù)聞?wù)?,亦為不祥?rdquo;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jīng)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愿用細枝末節(jié)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于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wù)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xí)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并以演習(xí)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guī),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wèi)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cè),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fēng),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松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xùn)|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jié)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滴咕,說什么“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yīng)受天下之供養(yǎng),然而現(xiàn)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yīng)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并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wǎng)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rdquo;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
人物的敬佩,誰都愿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并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勛,本應(yīng)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圣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勛與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guān)系。不愿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舉,并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yīng)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yè)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征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guī)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guī)?;貙m后,唐太宗隨口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贊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jié)發(fā)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于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后不僅是口頭上稱贊魏征,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并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zhuǎn)移。”魏征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jīng)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圣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fēng)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并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梢匝訅郏嵯騺聿蛔鰫菏?;若行善無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于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并請求死后薄葬,一切從簡。唐太宗并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nèi)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后世樹立了賢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德順圣皇后。”《女則》沒有流傳下來,根據(jù)記載,這部書中的內(nèi)容,是采集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跡總匯,是長孫皇后平日翻閱以隨時提醒自己所用,與班昭所著的《女誡》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在她生前,即使是她的丈夫都沒有見過這部書。
3、明朝馬皇后 馬皇后 馬皇后(1333-1382)安徽宿州人,“有智鑒,好書史”,她早年喪母,被郭子興夫婦收養(yǎng)為義女。郭子興作義軍元帥時,馬氏嫁給了英勇善戰(zhàn)的朱元璋。郭子興性情暴躁,氣度狹小,在別人挑撥下把朱元璋關(guān)了起來,不給飲食。馬氏偷出剛出爐的熱餅,揣在懷里給朱元璋送去,以至燙傷了胸脯。在朱元璋領(lǐng)兵征戰(zhàn)的年代,她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一次,與朱元璋敵對的陳友諒大兵臨城,不少官員百姓準備逃難。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馬皇后鎮(zhèn)定如常,“盡發(fā)宮中金帛犒士”,穩(wěn)定了軍心,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chuàng)建帝業(yè)的歲月里,馬皇后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采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殘忍,為了保住朱家子孫日后的統(tǒng)治地位,不斷尋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將。對此,馬皇后總是婉言規(guī)勸,使朱元璋多少有所節(jié)制。馬皇后一直保持過去的儉樸作風(fēng),平日穿洗過的舊衣服,破了也不忍丟棄。并教導(dǎo)妃嬪不忘蠶桑的艱難。遇到荒年災(zāi)月,她帶領(lǐng)官人吃粗劣的菜飯,以此來體察民間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歲的馬皇后病逝。臨終囑咐朱元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并愿“子孫皆賢,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將馬皇后的賢德與長孫皇后相提并論,她們的確可以先后媲美。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馬皇后畫像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紅巾軍中嶄露頭角,不免遭人側(cè)目,郭子興亦對他有疑忌。諸將出征,擄獲物都要貢奉郭子興,元璋不獵取私財,無從進納,更容易引起郭子興的不快。馬氏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chǎn)送給養(yǎng)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干女婿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有一次,郭子興把元璋關(guān)了禁閉,不給飯吃,馬氏心痛丈夫,把剛烙得的燒餅放在懷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發(fā)現(xiàn)胸前的皮膚都燙焦了(《明史·高皇后傳》),可見這對青年伉儷感情的深厚。平時馬氏對元璋生活的關(guān)照之好自不必說了。當時因戰(zhàn)亂缺乏食糧,馬氏在家省吃儉用,把糧食和好的食品留給丈夫,以至有時自己餓肚子。這些事朱元璋銘感五內(nèi),當皇帝后還向大臣講述,把它比作劉秀困在河北得到馮異豆粥麥飯的美事。據(jù)《明書》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對壘時,曾被對方追擊,馬氏背著元璋逃跑,太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放在懷中。后來朱標與乃父政見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圖像遺落在地,元璋見到,痛哭一場,也不打兒子了(《明書·懿文皇太子紀》)。這個記載未必是真實的,不過馬氏不像當時的其他婦女纏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馬氏自奉節(jié)儉,衣服穿破了還要補了穿,聽女史講元世祖昭睿順圣皇后用舊弓弦織成綢,做衣服穿,馬后就命用舊料織治,做成蓋被、巾褥,送給孤寡老人。 馬皇后對子女仁愛,勉勵他們學(xué)習(xí),要求他們生活簡樸,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誨,又把宮中利用舊料織成的被褥送給他們,并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她對待養(yǎng)子如同親生的,而且始終如一。和朱元璋血緣最近的親戚是侄兒朱文正,文正在對陳友諒戰(zhàn)爭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時賞賜而不滿,元璋因此殺了文正身邊的親信,還要治他的罪。馬后也把文正當兒子看,這時勸元璋:這孩子立了好多戰(zhàn)功,守南昌尤其不易,況且只是性急要強,并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這才將文正免官了事。這一事例說明馬后保護了親屬正當權(quán)益。 馬后與身邊的妃子和宮人也是和睦相處,是比較慈惠的。妃嬪中有人生兒子,一定厚待他們母子。馬后以皇后的身份,還要管丈夫的飲食,宮女認為她不必這樣做,她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盡做妻子的責(zé)任,再一是怕皇帝飲食有不中意處,怪罪下來,宮人擔當不起,她好承受著。她也設(shè)法保護宮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懲罰一個宮中下人,馬后也假作發(fā)怒,命把那人捆綁起來,交給宮正司議罪。元璋不滿地責(zé)問她:這是你皇后處理的事情,為什么要交給宮正司?馬后回答:賞罰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親自處理每一個人,有犯法的應(yīng)當交給有關(guān)部門去辦。元璋又問,那你為什么也發(fā)火?她回答說,當皇上憤怒時,我故意也發(fā)怒,把這事推出去,消釋你的煩惱,也為有司能持平執(zhí)法。這一事表明她對丈夫、宮女雙方都是關(guān)懷的。 馬皇后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后唐太宗長孫皇后,為她父親起墳立廟;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后,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這一對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婦,互相眷戀,互相體貼,從這個意義上說,盡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還是完滿的?!睹魇贰焚潛P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孝賢純皇后的父親是察哈爾總管、大學(xué)士李榮保的女兒,她的哥哥是大學(xué)士傅恒。在這樣的顯赫的家族中絕對算是名門望族之女,如此的家庭環(huán)境自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4、清朝富察皇后
富察皇后 在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16歲時被雍正指婚給當時的皇四子弘歷。當時的弘歷已經(jīng)17歲了,早在4年前的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弘歷13歲的時候就被雍正秘密立儲了,將密詔防御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后面。當時的弘歷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被立為后任皇帝,但是在雍正眼中,弘歷的嫡福晉就是以后的一國之母、統(tǒng)領(lǐng)六宮的皇后,所以富察氏實際上是雍正精心為他這個接班人精心挑選的,這是非常富有政治色彩的。 滿人的這個傳統(tǒng)和漢人很不一樣的。漢人傳位立儲是立長子,而滿人傳位立儲是選賢能之子。漢人選后是看美貌,而滿人還是選賢能。因而歷史上很多漢人皇帝重美色而輕社稷,就是這個原因。而我們今天看到有些清末得清宮照片上的妃子皇后不是很美貌的緣故,除了現(xiàn)在和當時審美觀不一樣,其中主要還是滿人立賢能的傳統(tǒng)。 按照清朝皇子的婚禮制度,嫡福晉是指婚的,而富察氏就是嫡福晉。因而她的父親李榮保在指婚那天,要到乾清門前,面向北方聽傳旨大臣的傳旨:“今以富察氏李榮保之女作配皇子弘歷為嫡福晉”,在三拜九叩謝過皇恩之后,就要選擇良辰吉日等待弘歷率領(lǐng)大臣、侍衛(wèi)到她家行文定禮(民間稱方定),在完婚前一天,富察氏的妝奩(奩:音蓮。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由她的額娘都送到了弘歷的住所去了。次日,就是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十八日,在紫禁城內(nèi)的乾西二所(今天的故宮西北側(cè)的重華宮,一部分是現(xiàn)在漱芳齋)與弘歷成婚,史稱“賜成大婚禮”,至此富察氏正式成為弘歷的嫡福晉。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大行皇帝雍正去世27個月孝期已滿,而弘歷已成為了大清國第六任皇帝——乾隆皇帝,富察氏隆重舉行了冊立皇后大典,開始了他的皇后生涯。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下了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給起的,這個“璉”字,就是 寓意著有將來能夠繼承皇位之意。清朝入關(guān)后,前四個皇帝都是由妃子生的,沒有一個是皇后生的。弘歷立志從自己的下一代開始,皇帝均為嫡出。永璉為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屬于嫡子,又“聰明貴重,氣宇不凡”,于是弘歷在乾隆元年遵照雍正帝首創(chuàng)的秘密立儲的方法,把永璉密定為皇太子,把諭旨用一個精致的匣子鎖起來,放到乾清官“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fēng)寒”,一病不起,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夭亡,年僅9歲。乾隆傷心極了,把密定諭旨公布于眾,正式謚永璉為“端慧皇太子”。 富察氏最后的日子 為了叫富察氏開心,淡化痛失愛子的痛苦,乾隆在富察氏失去在永琮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奉皇太后南巡山東之際,決定帶富察皇后隨駕出巡。 由于乾隆是一個大孝子,只要其母親能夠走得動,出游肯定要帶上她(乾隆生母,孝圣皇后鈕祜祿氏,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終年86歲)。所以,這次的出巡也不例外。既然皇太后也來了,雖然富察氏貴為中宮皇后,但也是兒媳婦,所以鞍前馬后的照料老太太也是份內(nèi)之事,可這也苦了富察氏。來回奔波加上痛失愛子還要強作歡笑,免不了疲勞過度,加上車馬勞頓,所以行進在泰山行宮的時候,富察氏終于病倒了,經(jīng)太醫(yī)診治,是身染風(fēng)寒。富察氏感覺身體不行了,便勸說乾隆早日回京。 乾隆便盡早結(jié)束南巡,在回京途中,富察氏的病情日益加重,終于,在回鸞的途中,龍舟行至山東德州的舟次時,富察氏撒手人寰,臨終時乾隆的和皇三女在她的身邊陪伴著她。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一日,富察氏年僅36歲,而乾隆37歲。他們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愛與痛中結(jié)束了。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運河旁邊的青雀舫上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詩: 恩情廿二載,內(nèi)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fēng)夢,偏于旅岸邊。 圣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 忍誦關(guān)雎什,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于縱有期。 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棉服驚空設(shè),蘭帷此尚垂。 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 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同日,向全國公布了噩耗,諭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shù)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圣母之念,勸朕回鑾;朕亦以膚疴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nèi)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應(yīng)典禮,至京舉行。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六日正午,大行皇后梓宮由水路起旱,暫奉通州蘆殿。在京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及諸皇子齊集舉哀行禮。隨后靈駕從通州蘆殿出發(fā)?;首觽兣c皇后姻親在旁痛哭隨行。傍晚時分,靈駕至京。四品以下官員;公主、王妃,大臣官員的命婦;以及內(nèi)務(wù)府佐領(lǐng)、內(nèi)管領(lǐng)下婦女,分班在朝陽門、東華門內(nèi)和儲秀宮縞服跪迎。大行皇后梓宮進東華門,自寧壽宮西行,入蒼震門,至長春宮,安奉于正殿。此時,先行還宮的皇帝身著白綢孝服,看視皇子們在靈前祭酒三爵。按照總理喪儀王大臣所議,皇帝輟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縞二十七日;妃嬪、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發(fā)辮,皇子福晉剪發(fā);親王以下,凡有頂戴的滿漢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后才準剃頭;停止嫁娶作樂二十七天;京中所有軍民,男去冠纓,女去耳環(huán)。至于外省是否與京師相同,恭辦皇后大喪儀的王公大臣們則頗感為難。清朝衙門辦事,恪遵“有例不滅,無例不興”的規(guī)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