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精品人成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免费无码成人影院日韩,青娱国产区在线

還自會稽歌

還自會稽歌朗讀

庾肩吾于梁時,嘗作宮體謠引,以應和皇子。及國勢淪敗,肩吾先潛難會稽,后始還家。仆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野粉椒壁黃,濕螢滿梁殿。

臺城應教人,秋衾夢銅輦。

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

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迍賤。

譯文

庾肩吾在梁朝時,曾經作《宮體謠引》,用來奉命與皇子唱和。到了梁朝國勢衰敗,庾肩吾先是在會稽避難,后來才回家。我認為他一定會留下文章,現在卻沒有發(fā)現,因此作《還自會稽歌》來補寫他的悲情。

塊塊霉斑把皇宮的墻壁弄得暗黃,成群的螢蟲飛繞在梁國宮殿周旁。

他曾經是皇宮隨侍奉命作詩的寵臣,如今卻在秋寒被窩里把太子車輦夢想。

這位歸來者的鬢發(fā),點綴有吳地的寒霜,他的身軀將與秋塘蒲草一樣衰老枯黃。

含情脈脈地辭別那京都皇宮,流亡的臣子廝守在貧困低賤的家鄉(xiāng)。

注釋

會(kuài)稽:在今浙江紹興。

庾肩吾:字子慎,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屬湖北)。善詩,辭采甚美。蕭綱當太子時,任東宮通事舍人。綱即位,任度支尚書。侯景叛亂,庾肩吾逃往會稽,后又轉道回家,事見《梁書》、《南史》之《庾肩吾傳》。

宮體謠引:詩篇名,今不傳。宮體,梁蕭綱喜作艷詩,以宮中女子為題材,大家仿效之,漸成風氣,時稱“宮體”。

應和皇子:奉命與皇子唱和詩歌?;首?,指蕭綱,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為晉安王。

國勢淪敗:這里指侯景叛亂,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國勢,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詩》作“國世”。

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宮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溫和芳香。

濕螢:螢生于潮濕的地方,故名。

臺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梁朝臺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應教:臣子與諸位王子唱和詩作,稱為“應教”。

銅輦:太子所乘坐的車。

塘蒲:一作“蒲塘”。

金魚:宮門上魚形鎖鑰。此處代指皇宮。

羈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員。迍(zhūn)賤: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難,處于賤辱的地位。迍,通“屯”。

參考資料:

1、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1-184

2、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332-334

3、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8-10

還自會稽歌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界存有爭議。錢仲聯認為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為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時李賀十六歲。而朱自清在《李賀年譜》中把這首詩大體定為元和八年(813年)秋(李賀時為二十四歲)李賀以病辭奉禮郎,回到故鄉(xiāng)昌谷時所作。

參考資料:

1、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1-184

2、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332-334

3、徐傳武.李賀詩集譯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8-10

  詩前小序,交代詩人為庾肩吾補作《宮體謠引》的緣由,說明詩篇抒寫庾肩吾“潛難會稽”后的悲傷感受。

  詩的開頭兩句描寫宮廷荒涼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經發(fā)黃,成為野粉,宮殿里飛滿濕螢,已經荒廢,一派凄涼景象,正是“國勢淪敗”的藝術寫照。三四句夢憶東宮生活,我本是臺城里和皇子唱和詩歌的人,現在秋夜里還常夢見太子的車輦。詩的后半首,敘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況,表達出甘守屯賤的意愿?!皡撬?,應會稽地望,“塘蒲”,點身已衰老,回想起離開宮門時,依戀不舍,懷念君德,甘愿遭受危難貧賤,“心如砥柱”,絕不變心。全詩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里行間。

  詩人探尋梁代庾肩吾的前事,應是嘆恨那些曾任東宮官而后遭貶斥的人。詩人生活的時代,曾震驚朝野而備受大家關注的事件,便是永貞革新,革新運動參與者之中,確有人曾任太子李誦的東宮官。詩人嘆恨他們事業(yè)受挫敗,命運困厄,不勝感傷,便運用“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的詩句,抒發(fā)悲嘆他們不幸遭際的情思。詩人不能無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托古,比物征事,從而形成長吉詩詭異獨特的風貌。

  杜牧為李賀詩集作敘,以此詩與《金銅仙人辭漢歌》為例,贊嘆道:“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經道者。”這篇敘是詮解《還自會稽歌》的指導思想。李賀能從二百多年前的庚肩吾“潛難會稽”這件在別人看來極平凡的小事中,塑造了一個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剛勁之氣的“羈臣”形象,并借以抒發(fā)了自己對世事多變的感傷和困頓潦倒中的悲憤之情,構思新穎,立意奇特。杜牧把李賀的這類詩作譽之為“古今未嘗經道者”,評價是很高的。杜牧在敘中還說:“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钡Y合庾肩吾的遭遇和李賀的身世,還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這首詩寫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宮體詩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說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繼承了宮體詩的傳統,也不能據此詩而說李賀對宮體詩作者的懷念和向往。李賀不過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處境,來抒發(fā)自己的憂憤罷了。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

李賀朗讀
()

猜你喜歡

河傾海立夜翻盆,不獨妨燈更損春。

凍澀笙簧猶可耐,滴皴梅頰勢須嗔。

()

風云浩渺泛靈槎,三徑歸來菊有花。疏廣宅東天入海,龍且城外水囊沙。

賓筵且復成娛樂,帝闕終須拜寵嘉。好語黌宮劉博士,休將簡策問生涯。

()
弘歷

欲擬山如畫,猶虞畫不如。迎人先洗壒,澤物不分樗。

風勢雄偏爽,云容澹自舒。須臾晴旭朗,新黛入煙疏。

()
何孟春

莫道春風好,春風易白頭。

君看花里鳥,亦有世間愁。

()
陳永正

煙花頻夢昨年妝,覺后還疑玉在床。婉娩含情宵欲盡,當時猶恨未清狂。

()

雙溪水繞新縣綠,溪上桑麻春雨足。雞犬不驚牛犢閒,野人笑語喧溪屋。

縣有賢尹溫如玉,知我民情諳土俗。陽春布澤百里均,不問深山與窮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