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花曾染湘娥黛,鉛淚難消。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
只應長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蕭。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清代。納蘭性德。 土花曾染湘娥黛,鉛淚難消。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只應長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蕭。
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長滿苔蘚,晶瑩的淚水難以消除。清韻聲聲,那不是誰在用犀槌敲擊樂器,而是她頭上的鳳翅觸碰到了青竹發(fā)出的清雅和諧的響聲。
秋色多么撩人、秋意無限,應該將這些用端硯寫成詩篇。將相思之語偷偷教給鸚鵡,當與她相逢又難以相親時,鸚鵡或可傳遞心聲。
采桑子:詞牌名,又名“丑奴兒令”“丑奴兒”“羅敷媚歌”“羅敷媚”等。正體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兩平韻一疊韻;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的變體。
土花:此處指器物上的銹蝕斑跡。
犀椎:即犀槌。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的小槌。鳳翹:鳳形首飾。
端溪:溪名,在廣東高要東南,產(chǎn)硯石,制成者稱瑞溪硯或端硯,為硯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稱硯臺。端溪紫,指端溪紫石硯。
方響:古磬類打擊樂器。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何灝等注析,納蘭詞,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09,第90頁
該詞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知。詞或以為寫隱秘的戀情,或以為悼亡,或以為詠物。端詳詞意,當以后者為是。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匯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199頁
這是一首抒寫秘戀之情的詞作。
上片寫一對戀人偷偷在竹林中幽會的情狀。首句點出幽會地點,次句寫二人相見后,心潮澎湃,相對垂淚。三四兩句寫幽會時難忘之事:戀人頭上的鳳翹碰到了青竹,發(fā)出動聽的聲音,使人久久不能忘卻。
下片寫兩人分別后,主人公獨自一人時的情狀。首二句寫主人公欲以筆墨寄托情懷,結尾二句,他又幻想借鸚鵡向戀人傳情達意,一舉一動,癡情流露,真情可感。
這首詞寫的是一段深隱的戀情,用苔蘚遍布的竹子和晶瑩難以消除的淚水來打開全詞,這段戀情的苦楚,真的是如淚如疤??傮w來說,這首詞的寫作風格清新淡雅,雖然不能算是納蘭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但將相思之苦刻畫得淋漓盡致,也算是一首別致的小詞。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西興渡口雪。宋代。蘇泂。 岸側枯楊臥玉龍,卸殘鱗甲趁天風。明年更作垂垂綠,會率鶯花入漢宮。
次韻昌甫聞予過仲益見寄。宋代。韓淲。 離群常恨不能佳,桂到秋深處處花。幽討既尋泉水矣,傍搜豈忘月軒耶。翁留觴酌時煨栗,友為爐熏更作茶。不是襟期安得此,世間馀事我何加。
徐惟得沖漠齋又題八絕 其二 白云洞。明代。胡應麟。 石洞蒼茫閉水簾,碧窗云冷玉龍潛。不妨行雨邀巫峽,猶記為霖出傅巖。
九曲之游終于星村二首 其二。近現(xiàn)代。施蟄存。 此水有傲骨,千秋出處艱。左行防陷澤,北注復歸山。白石漱不盡,貞禽去即還。流香莫嫌近,蘭芷老逾慳。
集古八絕 其四 晚步云溪上。明代。程敏政。 山屐經(jīng)過滿徑蹤,閒來無事不從容。白沙翠竹江村路,云碓無人水自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