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顏華發(fā),故山歸計何時決!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淚珠不用羅巾浥,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宋代。蘇軾。 蒼顏華發(fā),故山歸計何時決!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淚珠不用羅巾浥,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容顏蒼老,白發(fā)滿頭,回家的計劃不知何時能實現(xiàn)。老友新朋都已斷了聯(lián)系,只有你殷勤為我設(shè)宴踐行。
就要告別而去,開口未歌先凄咽,細雨和涼風吹打著面頰。不要用手帕擦眼淚,就任由它灑滿衣衫吧,再次相會時,便把這作為相知、想念的憑證。
醉落魄:詞牌名。即《一斛珠》。據(jù)曹鄴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玄宗閱后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一斛珠》。雙調(diào)五十七字,仄韻。
蘇州閶門:春秋末期,伍子胥始筑吳都,閶門是這座城池“氣通閶闔”的首門。
佳人:指秦樓楚館里的商女,這里指的是歌女。
參考資料:
1、《讀點經(jīng)典》編委會.豪放詞圣蘇東坡·辛棄疾名詞名句:鳳凰出版社,2012年6月:80-81
此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九月。時蘇軾離杭州赴密州(今山東諸城),途經(jīng)蘇州時,有歌妓閶門為他設(shè)宴餞行,詞人將歌妓視作自己淪落天涯時的知音,遂賦此詞以為酬贈。
參考資料:
1、唐圭璋,周汝昌等 .《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4:720-721
詞的上片先是直抒思鄉(xiāng)之情,謂雖已“甚顏華發(fā)”,卻是“故山歸計”仍未決。以問句出之,見感慨更深。
詞人此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導致了“舊交新貴音書絕”。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敝挥羞@位歌妓情意懇切,輸肝瀝膽,是可貴的知己。這首閶門留別詞中,可以看到詞人不僅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侍宴的歌妓,對她以及她們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進一步把佳人當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與歌妓不幸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樣有不幸的命運,臨別之際,作者自然會觸動真情。
下片寫與佳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由“殷勤別”到“離亭欲去”,意脈相連,過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體現(xiàn)出雙方意緒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贈別屬情理之中。但與自己最愛重的知音作別,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聲。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咽”字說盡了佳人的海樣情深。十月初冬,寒風襲人,但雙方只覺得離愁如滿天細雨,紛紛揚揚,無窮無盡,一時意忘了冷風吹淚臉。
結(jié)句用武則天《如意娘》詩之詩意:“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詞人用意則更進一層,勸佳人不用羅巾揾淚,任它灑滿羅衫,等待再次相會時,以此作為相知貴心的見證。這既是勸慰佳人,也是自我寬解,此時灑淚相別,但愿后會有期。
縱觀蘇軾的一生,一直處于“欲仕不能,欲隱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對新法而離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歸故里之情更為迫切。此詞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寄費舜臣印月潭三首 其一。明代。袁華。 戶有讀書聲,門多車轍跡。丈夫豈長貧,一椽聊止息。草深蛙鳴池,苔滋蝸篆壁。俯憐東逝波,仰羨南飛翼。會心不在遠,佳處輒終日。玉子落文枰,錦囊出緗帙。相過南山僧,戒律謹三尺。何如尉遲子,酒肉破孤寂。
寄題潘少承西樵山房。明代。黎民表。 新營丹室鐵泉山,千樹梅花不共攀。夜夜京華成短夢,白云紅葉屋三間。
次韻昌叔詠塵。宋代。王安石。 塵土輕飏不自持,紛紛生物更相吹。翻成地上高煙霧,散在人間要路岐。一世競馳甘睬目,幾家清坐得軒眉。超然祇有江湖上,還見波濤恐我時。
澤居。宋代。陸游。 澤居僅足不求余,曠快真同縱壑魚。平日酷憎蠅附驥,暮年肯作鶴乘車?齒搖但煮岷山芋,眼澀惟觀胄監(jiān)書。此際自應(yīng)還往絕,本無心與俗人疏。
偕容瞻公同年北上漫興。明代。陳慧嶪。 雀舫翩翩發(fā)大江,江干瑞靄曉行幢。文章似錦裳堪補,意氣如虹鼎并扛。萬里浪頭鰲駕六,五云天際鳳飛雙。與君共挾芙蓉鍔,一掃群英力盡降。
代吳兒作小至后九九詩八解 其一。宋代。張侃。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外頭天色時時轉(zhuǎn),雪急因風緩緩回。